行銷預算首要是幫自己建構會員而不是幫平台招攬會員

平台眾多,但店家沒辦法自己接觸到消費者,消費者還是以平台為中心連結,平台多半以善意為初衷,但可惜的是卻通常以傷害作結。舉例來說,Groupon可以讓商家提供優惠卷去吸引客戶,讓原本沒有能見度的商家可以接觸到客戶進而達到宣傳的效果,商家付了錢推升了Groupon的價值,但當太多的商家都使用Groupon的服務,會員跟隨著Groupon獲得優惠,反而失去了對商家的忠誠度,變成有優惠的商家,自己才要去,老闆只能用行銷費用攬客,當行銷費用花完了,客人就逐「優惠」而花,選擇其他有優惠的店家。商家的行銷優惠推升了平台價值,但對於自己本身卻指示提供了虧本的廉價服務,對於留住客戶卻的幫助卻是非常的小,因為消費者有太多廉價的選擇,直到平台上沒有廉價的商品為止,因此在好幾年前Groupon就這麼消失在市場上。

老闆既然開出行銷預算,就該把預算花在自己的品牌,設定了一筆行銷預算,就是希望客人再回頭,客戶應該是以自己的店為中心,客戶的優惠也應該只能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簡簡單單的流用到其他店家去。如果老闆給的回饋可以流到其他商家身上,就代表這是平台的回饋而不是商家的回饋,消費者認定的是平台提供回饋而不是商家提供回饋,其實就應該讓平台來幫忙招攬會員。

平台會讓店家直接接觸消費者,通常都不大可能,如果消費者可以直接拿到店家的回饋,平台又怎麼可能賺錢,所以店家所付出的種種行銷費用,就是幫平台建構品牌價值,當消費者來過了這家店,就會在平台上找找看有沒有另外一家店提供優惠,店家就需要持續在平台上競爭這些消費者,持續的付出行銷費用。

平台常常用免費招攬商家使用,但實際上商家會付出的更多,其實平台做的好不好,攝影團隊,軟體能力,業務客服,樣樣都要錢,如果沒辦法賺回來,平台也不會長久存在,關鍵就在於不設消費上限的優惠卷,曾聽過一個店家,他就說到他們開這家店只參加平台一天,就發了超過兩千份優待卷,算算他們要付出個20幾萬,遠遠超過他們一家小店的行銷預算,但他們卻卻因為合約的關係,要履行他們的合約。

使用平台就是為了這三件事:能見度、能見度、能見度

免費的平台你沒能見度,所有的人都可以進來,進入門檻就是零,有錢的人可以把內容做好,一開始會有很高的能見度,但當大家都很有錢可以把內容做好,你就需要打廣告,因為大家都很棒,如果你的東西不好,但可以打花大錢打廣告,自然會有能見度,讓你脫穎而出,所以你需要花更多的廣告費。

付費的平台你還是沒能見度,平台不會讓你跟客戶連結,所有的客戶都是平台的,你的產品要跟其他人競爭,差一塊就是天堂與地獄,對平台來說,大家多半是個商品,消費者看的是平台上有哪些吸引人的商品,但不會是老闆,不會是店家,想要出頭,就要東西比人家便宜,幫平台打工,提供平台最好的商品,這樣你才有能見度。

想要能見度,就要直接連結客戶,只有當使用者打開可以直接看到你,你才有能見度,只有當你的通知可以到使用者身上,你才有能見度。

既然要花錢,就要花在創造自己的能見度。

透過回饋讓消費者持續消費跟建構會員

大如知名銀行企業或支付平台,玉山U Bear信用卡或Pi錢包、遠東Happy Go、街口支付、Line Pay,又如連鎖飲料餐飲業大苑子、繼光香香雞、再者購物平台Yahoo奇摩、富邦momo台、樂天都會使用消費回饋去增加客戶的黏著度,希望客戶可以持續跟自己保持連結。

最平凡的回饋莫如火鍋業,吃了一鍋火鍋,然後送你一張50元的優惠卷,下次可以再來使用,或是一鍋送你一張40元的優惠卷,可以購買他們的配料,但主鍋不能抵用。所以要用,就要回頭消費。非常簡單卻是非常有效,付出了15%-30%的行銷預算,但對於會員回購卻是直接了當。

回饋是會員機制的基礎,人的時間有限,消費者的選擇太多,如果沒有可以用的資產,再好的商品也被埋沒,透過回饋,消費者願意持續跟店家保持連結,接收店家的訊息。

會員回購成本是低廉的,陌生開發成本是高昂的,陌生開發的成本可能是50%到70%,會員回購成本可能只有5%到10%,如果一個店家要永續經營,推動會員回購機制是最佳的選項。

APP、網頁或是一張優惠卷

APP是最佳解決方案,因為要提供通知功能,讓消費者可以獲得最新資訊,另外一方面現在人手一機,消費者最方便管理資訊。

網頁最麻煩的是根本沒有人找得到網頁,並需要持續的行銷,或是做關鍵字搜尋,不然網頁通常贏不過既有平台,像現金購物台眾多,比價網眾多,除非商家網頁有功能性,可以解決消費者的特殊問題,或是有特殊方法可以快速開啟網頁,不然很難透過網頁進行購物。

優惠卷是過去最常用但在未來會被淘汰的方式,以前為了便宜消費,皮包常常有一堆的優惠卷,但現在優惠卷都APP化,皮夾也越來越輕薄,為了某幾家店收藏有使用期限的優惠卷是越來越難了,常常發現了優惠卷,原來使用期限已經過期。

使用平台多半成本高昂,因為使用平台需要高門檻跟管理成本

平台常見有兩種,網頁跟APP,網頁一般來說不需要安裝,乍看之下推動便宜,APP一般來說需要額外安裝,看似好像昂貴,但通常用不到的最貴,有用的最便宜。

仿間有很多網頁平台,可以做折扣優惠,但最麻煩的是如何找到網頁,要使用優惠還需要輸入個人資訊,住址,電話,有些甚至要身分證字號,曾經有過一間店家,也嘗試的參加,但跟兩個客戶分享,他就不用了,因為解說太麻煩,再者,透過網頁,沒辦法接觸到消費者,網頁反而沒有什麼用途。

APP乍看之下成本高,其實性價比是好的,曾經分享過一個全家的案例,全家當年出了一個APP,大概有200萬個用戶,但後來又重新推出了一個APP,短時間家了超過1000萬個用戶,每個用戶成本是120元,所以預估大概花了12億,但對於全家卻是直達消費者,如果真的賺不回來,大可不需要做這件事。當平台可以直接接觸每個具有購買力的消費者,其實對於全家來說,等於有每個人的電話,只要他們不關上APP這個門,就通通是生意的機會。

Facebook、Line、YouTube、Google

Facebook很棒,如果五六年前,Facebook其實很好用,但Facebook資訊太多,已經有太多菁英在上面累積數不盡珍貴的資訊,每個人朋友又多,現在連影音資訊也都包含在內,如果一個店家的資訊要被大家持續追蹤,其實是很難的,曾經有個店家持續的在他的網頁放上資訊,我也追蹤了,但有一次特別去看了,真的有一堆新資訊,但就是看不到,這就是現在的臉書,如果你不打廣告,其實是看不到相關資訊的。

Line也是好用的平台,免費,但也跟Facebook一樣,面臨資訊過量的問題,其實即時通擔任品牌角色有點不適當,每天看著通知,然後一群人持續放著訊息,非常的雜亂,比較適合做溝通平台彼此之間交換資訊,但如果用成群組通知,最多一個禮拜一則或是一個月一則,大概會是最適當的數字,但當訂閱的頻道多了,會放在最優先的頻道,又剩下幾個,還要跟他的朋友競爭,除非是超級優惠可以吸引人跳進去看,那大概就很難了。

YouTube現在已經需要龐大的資源進行運作,為了吸引人關注,無論是燈光或是演員,一般店家其實很難運作,比較常見的就是跟YouTuber合作,藉由YouTuber做推廣。

Google是最簡單也最複雜的方法,Google就是搜尋要在第一名,關鍵字廣告費都得付出,當然有一些方式可以讓自己常常位於搜尋排名第一位,但當競爭者出現,就需要努力成為競爭者第一名。

成功案例跟失敗案例

成功與失敗難說,會員平台很多,難以一蓋而論,但先用Taipei 101來當作例子,點完餐時,櫃檯人員非常的細心詢問,是否需要使用電子發票,是否有Taipei 101的會員須要累積消費,最後就是問使用哪一種行動支付。要比Taipei 101人多的地方很難,要比Taipei 101客戶多的地方很少,既然Taipei 101的櫃檯人員都可以很穩健的使用三種以上的介面,那其實每家店都可以做得到。

看過幾件成功案例,曾經有一個客戶的客人短短兩個月使用了工具五次,花了好幾千,因為有回饋,當然會使用折抵,當然到後來客人會覺得不好用,但如果店家不拿出其他的回饋方案,其實這個客人就會持續使用,持續回購。

但這個成功案例還有下集,因為客人反應不好使用,店家也沿用他的舊方法對應老客戶,當店家沒有使用,也沒有讓自己客戶幫自己帶來新客戶,自然客人回購就會困難,連帶著業務拓展都有難度。

另外一個案例其實也是大家最感興趣的案例,就是當客人消費了之後,會不會解除會員,答案是九成以上都保留下來,說穿了一句話,誰會把自己的回饋拿掉,如果只需要一點點記憶體的空間,大家都會保留下來。但如果不是透過店家推廣的客戶,其實大概就通通都移除了,當自己沒有回饋在上面,又沒去過這間店家,又怎麼可能留下這間店家呢?

有一個失敗案例是這樣的,店家很積極的在推動,店家也幫客戶安裝了,但卻沒讓客戶簡單的使用,感受店家的品牌,感受店家的產品,身為店家不讓自己的客戶感受自己的產品,其實就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讓客戶認同品牌價值,越是有稀缺的產品,越是要讓客戶感受商品的價值,如果不讓客戶認同自己的價值,就好像使用了重要工具,卻把工具擺在一邊,其實是非常可惜。

說穿了就是簡單的一句話,如果是這個店家願意去做的,會員模式就很有效,順便可以把重要資訊給客戶,如果不是這個店家願意去做的,其實就是換個方法,找其他願意做的方式來做,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尋求生意的機會。

糾眾成群、商業合作

成功的平台就是能讓大家交流合作、目前仿間有許多的商業交流組織,一般來說BNI是很多業務都會參加的組織,但多半參加幾年後,朋友認識的差不多就離開了,如果有多一點資源,可能就會參加扶輪社、獅子會、青商會,這邊都有許多的資源。平台上每個店家都很適合互相認識交互引薦,合作才是對所有店家最有利的方式,資訊交流,產品交流,常常見面交互切磋彼此的問題,對各個店家才是在市場上生存率最高的方式。